com6774澳门永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一级学科代码:0502一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201二级学科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一、学科简介 |
二、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素质高,能力强,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第二外国语具有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的能力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
三、学习年限 |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要求参照《com6774澳门永利研究生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 |
(一)英美文学 本方向主攻英、美两国的英语文学,兼顾其它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研究内容包括英美文论、诗学,英美文学通史、断代史,英美文理论概要、代表作家,英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在中世纪英国文学、现代英国小说与叙事学、美国诗学、美国南方文学、美国环境文学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二)英语语言学 本研究方向研究当代语言学中各主要分支与流派的经典和最新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语言理论概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音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形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究、句法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用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测试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等。 (三)翻译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翻译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中西翻译理论史和翻译实践史,当代翻译理论热门话题研究,翻译理论概要和体系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互译研究,翻译与文化关系研究,翻译美学研究,翻译批评研究,文体与翻译研究,文学翻译、诗歌翻译、典籍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等。 |
六、培养环节 |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应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处备案。 2、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学分,社会实践占1学分。具体要求参照《com6774澳门永利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实施与考核管理办法》。 4、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com6774澳门永利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
七、培养方式 |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
九、学位论文 |
十、必读书目 |
1)英美文学方向必读书目 1.?M. H. Abrams, et al., 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2.?Nina Baym, et al., 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3.?The Bible. 4.?Aristotle, Poetics 5.?David Daiches, A Critical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6.?Emory Elliot, et al.,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7.?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 8.?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9.《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宇文所安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0《诗论》,朱光潜著,见《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也有单行本,安徽教育出版社。 2)英语语言学方向必读书目 1. Mel'?uk, Igor A. 2006.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Morphology [M]. Berlin: Mouton. 2.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and E. Finegan. 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Hohn I. Saeed. 2000. Semantic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Jaszczolt, K. M. 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北京大学出版社。 5. Tomasz P. Krzeszowski. 1990. Contrasting Languages----The Scop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M]. Mouton De Gruyter. 6. Dixon, R. M. W. and Aikhenvald, Alexandra Y. (Eds). 2007. Word: 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Evans V. and M. Green.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8. Geeraerts, Dirk, Rene′Dirven, John R. Taylor (eds.) & Ronald W. Langacker (Honorary editor).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M]. Mouton de Gruyter. 9. Kristiansen, Gitte, Michel Achard, Rene′Dirven, Francisco J. Ruiz de Mendoza & Iba′n? ez (eds.).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outon de Gruyter. 3)、翻译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ar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 Revised edi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1. Holmes, James 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1988. 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9/1974/1982.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Williams, Jenny & Andrew Chesterman.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 |